國資入股民企的事件再次引發了廣泛關注,未來,環境產業誰會是產業領頭人?
過去幾十年,環境產業中的三股市場力量—國資、民營和外資企業,不同的歷史時期構筑了不同的利益切割和產業格局。2018年,環境產業遭遇寒流,國資民企混改加劇,外資“穩扎穩打”三股力量的博弈正在催化整個產業的變局與重構。未來,誰會是產業領頭人?
從“獨領風騷”三分天下”
每一個產業發展周期面前都有時代的烙印。20世紀90年代初可以被認為是環境產業真正意義上獲得快速生長的起始時期。
這一時期,由于工業化和城鎮化讓環境問題日漸凸顯,巨大的環境治理市場蓄勢待發。與之相左的臨時以來,作為環境基礎設施的投建、運營主體,政府面臨財政資金匱乏、管理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當時的環境企業尚處萌芽期。而彼時,中央政府放開了外資進入的大閘,帶著豐厚的資本和先進的技術,外資如潮水般涌入中國環境市場上,先從提供貸款、技術支持等服務開始,逐漸發展到通過技術轉移在國建立合資企業。2002年,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方法》等一系列文件相繼發布,純水設備盲目引資的對外開放初期階段已經過去,進入以特許經營制度規范市場、加強市場監管的逐步完善時期。這時候,一批外資企業在此前的高回報率”高溢價”等爭議中退出中國市場,也有一批以蘇伊士、威立雅為代表的外資企業開始了中國市場的深耕。環境商會執行會長、蘇伊士亞洲高級副總裁孫明華曾回憶,特許經營模式讓很多問題迎刃而解,服務從單點拓展到管網建設到運營的整個過程,局面一下子豁然開朗。
可以說,早期中國環境市場上,外資企業憑借絕對的資本優勢、產品優勢和運營經驗優勢,嘗到又大又甜的蛋糕”根據《中國外資》雜志數據,2005年,國環境產業市場大部分被國外大公司及合資公司所占有,100多家外資環保公司占了3/4環境市場,而國內數以萬計的環保企業只占1/4外資崛起的同時,國內的國資、民企也在積聚能量。
比如,國企中的首創股份、光大國際、北控水務等,也相繼登上了歷史舞臺。剛剛過完20歲生日的首創股份于1999年成立,背靠政府背景的母公司首創集團,一成立次年便登陸上交所,接通資本市場,很快融入了水務市場化改革先驅之列。
2003年,光大國際開始轉型環保,江蘇省蘇州市取得第一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開始了其在固廢領域的征戰。
2008年,北京控股組建成立北控水務集團,并與中科成實現重組上市,勝利登陸香港資本市場,標志著在爾后多年占據水務龍頭地位的北控水務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再比如,民企中的桑德集團、碧水源、錦江環境等也在這一時間完成了原始積累。同樣是1999年,民營企業桑德提出了中華碧水計劃”并拿下我國第一個由民營資本投資興建的市政污水治理項目—肖家河污水處置廠。2003年后,文一波帶領合加資源(原啟迪桑德)深交所主板上市,2006年,桑德國際在新加坡主板上市。
2001年,喊著“中華無碧水,吾輩誓不休”碧水源成立,后獲得我國第一個萬噸級MBR工程項目—北京密云再生水廠。2007年,碧水源成為國家首批PPP試點企業,獨創了云水模式”2010年,碧水源登陸資本市場,成為當時兩市第一高價股。
固廢領域上,杭州錦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錦江環境,于1998年與浙江大學合作,勝利實施了國內第一家流化床垃圾焚燒發電廠—余杭錦江熱電廠改造項目。2006年,錦江環境的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燒發電技術已經發展到全面推廣階段,國內外獲得普及應用,使中國成為世界垃圾焚燒處置重要一極。
2008年后,全球經濟危機迸發,曾經風頭無二的外資企業開始喪失繼續大規模高溢價收購的能力,也是這一年,四萬億”國家經濟撫慰計劃中的3500億“活水”流向生態環境,拉動了下一輪環境產業的投資熱”也奠定了后來產業“黃金十年”里靠資本拉動的商業模式。這個時期,一大波不同出身的央企、國企、民企才真正迎來了黃金發展期,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壯大,成果了一段從技術驅動向資本拉動“變道”超車的國內環境企業發家史。
數據顯示,2008年到2012年底,環保類上市公司為54家,2017年底,環保類上市公司數量達到85家。值得一提的2009年后,登陸資本市場的大多以民企為主,包括維爾利、萬邦達、高能環境、博天環境、中持股份等。
環境公用基礎設施“大建設”同時,另一股熱潮也在醞釀。純水設備產業的另外“半邊天”工業污染治理領域,第三方治理迎來蓬勃發展。與公用事業領域的特許經營模式不同,企業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企業通過付費向專業環境服務公司購買污染減排服務,以實現達標排放的目的由于這一模式有利于提高排污企業治污效率高、強化環保部門監管等,得到政府力推后市場開始由過去“誰污染誰治理”模式逐步向“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模式進化。2007年,發改委與原國家環保總局印發《關于開展火電廠煙氣脫硫特許經營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五大發電集團為試點,拉開了火電廠煙氣脫硫特許經營的序幕,也帶來了大氣領域環境企業的崛起。
據統計,火電脫硫裝機比重從2005年的12%提高到2010年的82.6%后來的大氣龍頭企業清新環境在這次改革中勝利獲得首批項目特許經營權后,一路高歌,于2011年插上資本翅膀,2012年到2018年間,營收從3.83億升至40.88億。
2013年起,產業迎來了另一分水嶺。
財政部和發改委大力推動下,以PPP模式為主導的新一輪市場化改革浪潮席卷而來,加之產業內國家陸續出臺水氣土三個十條,污染治理全面鋪開,相互碰撞與共振,掀起了環境產業發展的又一高潮,資本市場也隨之反響熱烈,多元主體百花齊放。從20世紀90年代的環境產業1.0時代走來,歷經第三方治理蓬勃發展的2.0時代,再到用PPP模式來提供生態公共產品和服務的3.0時代,環境產業逐步從市政領域到工業領域,正在向區域環境治理擴容發展,水大魚大”產業的增容也帶來了國資、民企和外資三股勢力的大發展。整體來說,2018年之前,三分天下之勢漸成。
誰是產業領頭人
2018年,危機迸發之后,產業呈現出了一些明顯變化:一是混改加速。
近兩年,很明顯的一個感受是產業重構在加速,準確地說,來自國資與產業頭部民企間的股權交易變多了環境商會統計發現,國資入股民企事件已超過20起。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中,截止目前,已有10家上榜民營企業股權發生變化,其中,7家已被或者即將被國資收購,2家引入國資戰投,1家投身民企。
目前來看,國資民企的這一波博弈分為兩條線,一是國資對一些陷入困境中的民企的馳援,二是像長江大保護這樣的大的國家戰略面前,國企入股民企來共同推進長江大保護工作。
中化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寧高寧說,今天國企的責任超出了企業自身,國企變成整個社會能不能進步、能不能發展、能不能創新、國際上還能不能和諧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一現象從長江大維護這件事上也可看出一二。
二是分化加速。
從國資民企角度來看,二者營收上出現分化。對比中國環境企業50強中這兩年國資與民企的營收總額的數據可以窺見一二,2017年的時候,雙方營收基本持平,2018年末,國資民企的營收總額占比變為了7:4
再從整個環境產業來看,大面上,99家上市環保公司2019年上半年僅六成企業營收實現增長,有將近半數企業利潤出現負增長,整體走弱的態勢尚未緩和。
微觀上,光大國際、北控水務、瀚藍環境等國資企業應大勢,表示出了穩健的增長態勢,民營企業則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分化現象,一波像高能環境、鵬鷂環保、盈峰環境等在固廢領域實現了較大發展,另一波像東方園林、神霧環保、天翔環境、盛運環保等民企為主的環保上市公司2019年的半年報依然顯示虧損面卻在進一步擴大,止損成為當務之急。
三是競合加速。
早兩年,北控水務和首創股份等企業已經開始布局生態戰略,構建自己的生態圈。2018年危機后,大型央企的進入,改變了水環境綜合治理、長江大保護、雄安等市場格局,這些國家戰略下的區域市場,具有很強的政治性,也對資本、統籌協調能力等要求很高,國資央企的既有優勢得以凸顯,純水設備激進環境企業通過戰略合作、股權買賣等方式與其的競合關系漸成趨勢。
回頭來看,產業的發展過程也是國資、民企和外資的生長史,這里我大體可以看到幾個比較明顯的軌跡:
第一,威立雅、蘇伊士等外資企業從剛入華時的高舉高打”逐漸轉向“穩扎穩打”發揮百年法國環保服務公司在技術和管理上的優勢,從市政逐步拓展到難啃”工業領域,試圖在中國提供全方位、優質的環境服務。孫明華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工業廢水處置市場未來具有廣大的發展空間,這也將是蘇伊士未來實現較大增長的一個關鍵領域。
第二,一批激進國資環境企業“恒者恒強”格局已經初步建立,比如北控水務、首創股份和光大國際,憑借后發優勢,并占據在戰略、融資、政企關系等多方面的優勢,實現營收和凈利潤多年繼續領跑行業。還有一些地方國資企業,包括瀚藍環境、天津守業環保等激進環境公司,以及一些地方城投等做大做強的愿望強烈,已經實現了從地方向全國市場的進階,有些已經躋身第一梯隊。更值得一提的這五年來,政策傾斜、產業擴容和國資轉型等因素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野蠻人”進場,特別是以中國電建、三峽集團、葛洲壩等為代表的大型央企紛紛在這一輪市場競爭中對環境產業表示出了非常的熱情和實力,成為產業中一股強勢和獨特的力量,最終也匯入了產業發展的時代洪流中。
第三,一局部激進環境民營企業,特許經營時代憑借創新、靈活的特質完成了原始積累和規模化發展,PPP2.0時代選擇進一步快速擴張,也包括跨界而來的生態園林公司,近期遭遇了資本阻擊,或選擇了國資馳援,或還在拼力自救。也有一局部民營企業在資本、產業大勢、戰略選擇上實現了高速增長,比如盈峰環境、高能環境、鵬鷂環保、維爾利等,找到各自新的發力點,迎頭趕超。
早期的環境產業,外資企業將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模式帶入,如同“鯰魚”一般撫慰了國初期環境市場的發展,對我國環境產業的市場化改革是一種啟蒙、一場洗禮,也是一個時期的引領。其后,更多的國有、民營兩大資本集團的激烈博弈。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說,大江之浩蕩東流,其間曲折百回,驚濤與礁石搏斗,舊水與新流爭勢,但是趨勢之頑強,目的之確然,卻非任何人可以抵擋。國資、外資、民企的博弈還在繼續,環境產業也因此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革新與重構,未來,會將產業帶向何方呢?
本文由上海皙全水處理設備網提供任何人和單位不得轉載盜用”。 上海水處理設備, 純水設備 , 上海純水設備,純水設備保養
- 上一篇: 上海純水設備解讀:高鹽廢水對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影響 2019/9/25
- 下一篇:祝賀蘇州皙全純水設備有限公司年初八開工大吉 2018/2/23